AI浪潮來襲、川普風暴顛覆秩序之際,144公里寬的台灣卻成為全球戰略核心。
本書剖析半導體產業競逐,揭示台灣如何在國際角力中撐起全球供應鏈。
突破重圍,台灣是世界關鍵!
2019年美國總統川普開啟美中貿易戰,G2美中競合賽局由此揭開序幕,半導體產業成為主戰場,台灣成為各方角力的棋子。2025年川普再度入主白宮,「新川普時代」來臨,其交戰法則勢必決定未來四年的國際經貿與地緣政治。
全球化被宣告已死,川普保護主義的旗幟鮮明,美國準備收起保護傘,第一線國家謹慎觀察是否遭受波及,但二線國家已是人心惶惶。在國際秩序被重新定義的時刻,台灣科技產業依舊生氣蓬勃,但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未曾如此嚴峻。
自2022年美國祭出出口管制,壓制中國先進製程的發展,以及2024年英特爾與三星電子陸續傳出營運警訊後,台積電在先進製程市佔率持續提升。然而,新川普時代將為台積電帶來高度不確定性,它該如何在未來川普執政的四年中降低經營風險?
台灣如同全球經濟、政治、科技的錨。全球90%以上的高階晶片在台灣生產,台灣的晶圓代工廠產能占全球一半以上,且在全球ICT產業的供應鏈貢獻值過半,一旦台灣缺席未來的伺服器、電動車產業,影響所及是下一代整個產業生態系。
「形之,敵必從之」是《孫子兵法》的智慧,美國是今日遊戲規則的制訂者,與川普政府對話,誘之以利才是上上之策,難的是如何找到對美國有利,也不虧待自己國家的方法。
本文節錄自【作者序】
2024年底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川普新交戰法則」將決定未來四年的國際經貿與地緣關係。相較於過去美國鼓吹與聯盟國家共創價值的戰略,美國新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更相信與美國站在同一邊的友邦,必須找到對美國有利的國家政策。信仰政治力的川普,也許認為台灣是無關緊要的小島,他可能高舉關稅大旗,威脅取消前總統拜登(Joe Biden)任內通過的《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相關補助與優惠;但這會改變科技業的競合關係嗎?不僅台灣,德國、日本、加拿大、墨西哥、韓國、印度都需要在新的時代找到與美國互動的戰略,甚至美國也必須瞭解共創、共享、共榮這些美國人津津樂道的立國精神,在人工智慧時代的真正意義。
川普政府重新定義國際秩序與美國的國家戰略
新川普時代注定是個「媒體碎片化」的時代,演藝圈似的輿論世界將使社會的價值主張更混淆。川普在上任前即宣告將課徵加拿大、墨西哥25%的關稅,風雨中的德國汽車業也在打哆嗦,深受烏克蘭戰爭影響的NATO會崩盤嗎?川普的態度就是如果NATO不聽話,那就自己付錢保護自己吧!
「You’ve got to pay your bills」是川普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曾任荷蘭總理的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說各國國防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 2%的比例太少了,當然中國是最後的目標,華為、中芯國際會是溫泉關戰役的英雄,還是成為美中兩強對抗時的砲灰呢?歷史會記錄這個時代的演變,而東亞主要國家如同冷戰時期一樣,是站在第一島鏈上的關鍵角色。
在亞洲,韓國總統尹錫悅2024年12月3日發動的戒嚴令導致自己在10天之後下台,日本首相石破茂謹慎的說日韓關係非常重要,但大家都知道韓國下一任總統熱門人選李在明不親美、不親日,韓國會成為東北亞科技島鏈的破口嗎?川普旗幟鮮明,美國收起了保護傘,二線國家人心惶惶,地緣政治的第一線國家都在觀察自己是否會是被犧牲的一群人。我們可以預期台日之間的合作會更加密切,而韓國也要面對國力衰退、三星顛峰期已過的壓力。
熬過四年任期,但現在被川普任命的政務官都是50歲上下的菁英,他們可能會有10年、20年的政治生命,這也意味著川普的美國政策可能延續10年以上。俄羅斯是癬疥之疾,但中國是心腹大患;近幾年中國在海軍上的突破讓人印象深刻,不僅戰艦數量多,而且70%是2010年以後建造的。我們都明白科技的進展快速,相對於老舊體系的艦隊系統,中國將艦隊的佈局視同生產消費電子,也許不夠精緻,但卻可能扭轉價值與戰略。全球無人機產業現在是中國的大疆稱霸,很多人把眼光放在台灣,希望台灣能成為第二個供源。
但在科技業的世界裡,領先者不是在追求一肩之差的競爭優勢,而是在市場上難以撼動的獨佔地位;誰跟誰買產品也不重要,關鍵是如何創造出更高的價值。來自於傳統房地產業的川普,主觀認為關稅可以平衡彼此間的競爭優勢,但那是工業時代的觀念,政府政策與產業之間的落差,恐怕早已超過傳統政治人物的想像。人工智慧時代的競爭模式,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川普不會懂,我們能期待石破茂、李在明,甚至台灣的政治領袖也理解這樣的變局嗎?
台積電以高超的技術,沒有懸念的資本支出與經濟規模,成為許多科技巨鱷創造更高價值的助力(Enabler)。一旦打破良善的供需體系,導致全球產業秩序大亂時,損失最大的也會是美國的NVIDIA、Amazon、Apple、微軟、特斯拉、Google、Meta等科技公司。「玉石俱焚」不會是商人的盤算,擠壓出來的利潤也產生不了誘人的效益,真正的價值來自「誰是遊戲規則的制訂者」。
「形之,敵必從之」是《孫子兵法》的智慧,美國是今日遊戲規則的制訂者,與川普對話,誘之以利,才是上上之策,難的是如何找到對美國有利,也不虧待自己國家的方法。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中,全球資源往以美國為首的科技巨鱷匯聚,能在虎口裡拔牙的是掌握半導體與伺服器供應鏈的台商,以及ASML、蔡司(Zeiss)、ARM等具有獨到技術的供應商。科技業帶來不同族群、世代、國家間的落差,但量產製造業遠比遊戲規則制訂者更能創造出工作機會、平均財富的社會效益。在綿密的產業連動中,東北亞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生產大國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從冷戰時期延續而來的國際地緣政治關係,在黑科技的攪和下,正進一步發酵成為五味雜陳的一大桶廣東粥。
平均寬度180公里的台灣海峽,受到中國各式飛機與船艦不間斷的侵擾,但西方國家的軍艦也來回穿梭,以確保台灣海峽的國際公海中立地位。世界在危與機之間擺蕩,只是左右擺蕩的速度愈來愈快。針對台灣產業的契機、危機,各家國際大廠雖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但如果我們以終為始,那麼這些問題背後推演過程就有一定的脈絡可循。
2030年時,在科技主導的新世界裡,半導體晶片仍是各種運算能力的來源,終端產品帶來的市場需求上看1兆美元,但背後半導體業供應鏈連動的產業產值卻可能高達2兆美元,影響的資訊電子產業甚至會超過12兆美元。本書將以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合關係為經,以ICT產業供應鏈為緯,從尖端晶片,串連到伺服器、筆電、手機、電動車的硬體製造業,探索國際分工關係,以及台灣在整個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與地位。
主權AI(Sovereignty AI)與數據中心(Data Center),帶來從上游晶片到伺服器的龐大需求。單純的產品市占率或軟硬整合之外,獨占、壟斷才是科技巨擘的盤算,而美中兩國的霸權之爭,最後都瞄準半導體,以及隱身幕後的ICT產業製造體系。產業從個人電腦(PC)、手機一路演變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線性思維與矩陣交錯型的產業研究模式已經無法描述多元的人工智慧新時代,無縫接軌、敵友難分的世界正在形成,但美中兩國都希望涇渭分明,要求所有的國家、廠商遞上「投名狀」 。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猶如圍棋大棋盤上的天元 ,看似無關緊要,但卻是連結各方勢力的線頭,想選邊站也都寸步難行。
40年來,我見證了台灣產業的成功經驗,而2024年更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50週年。我在產業前輩光寶創辦人宋恭源的鼓勵下,以見證人的角色針對過去、現在以及10年之內可以預期的未來,忠誠的描述我所知道的世界,並跟國際社會分享。我也以這本書向50年前創業的RCA成員,以及郭台銘、苗豐強、宋恭源、施振榮、鄭崇華、許勝雄、葉國一等第一代創業家致敬。
在美中霸權之爭的背後,台灣的角色備受重視,來訪的國際級大公司帶來許多值得反芻的重要議題,我也將這些議題與近來的國際發展大勢做出對比、演繹,提出一些假設與看法。我相信以台灣獨特的地位與經驗,可以找到有益於跨國產業互動與國家發展的戰略,也為自己的事業找到定錨的基礎。
DIGITIMES創辦人暨IC之音董事長,科技產業分析資歷近40年,一路見證全球半導體產業從個人電腦、行動通信到物聯網的時代變革。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多家國際企業總部講授產業趨勢,對於產業動態的遠見與分析,深受業界信賴。
為身經百戰的跨界創業家與產業專家。曾任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 主任,並受邀擔任國內外政府政策顧問,以及桃園機場、航發會、 外貿協會 等機構董事,也在多所大學授課。現為玉山科技協會理事、全科董事、電子 零件公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