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長期趨勢來看,最可能打敗台積電的不會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而是英特爾(Intel)。南韓與台灣一樣,都是靠著硬體製造、效率、成本取勝,就算是有品牌加持,但品牌的意義也僅止於硬體,而不是定義遊戲規則,具有翻轉賽局的能力。
因此就算三星能威脅台積電,也不會讓台積電自由落體般的殞滅。但英特爾與背後的美國政府卻是全球頂級遊戲的制定者,從遊戲規則到美元掌控的資本優勢,市值動輒上兆美元的網路巨擘一旦與英特爾聯手,合力打破賽局的框架時,亞洲以製造見長的公司必然面對生死挑戰。
退而求其次,美國為主的世界秩序主導架構,可以整合設計工具、矽智財、材料、設備業者,或者利用ESG的定義差異,取得國際競爭上的領先。這時遭殃的不會只有台積電,也包括三星這樣的公司。
孫子兵法有云:「形之,敵必從之」。設計好框架,讓你自投羅網,或者讓你難以自拔,這些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良策。我們可以確認一點,霸權國家在面對生死存亡關頭時,就是周邊國家必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時刻了!
如果以2022年8月底,市值402兆韓元對比1,348兌換1美元的話,三星電子市值將近3,000億美元。而台積電13.09兆台幣,兌換30:1的匯率,台積電市值約4,363億美元,超過三星1,363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三星手上現金佔市值比重高達30%,遠高於台積電、英特爾、蘋果(Apple)這些公司。
以台積電為例,通常手上現金不會超過市值10%,而蘋果更低。這意味著三星更有進行國際購併的資源,三星會是Arm的買主嗎?從2010年至今,三星有8個超過1億美元的購併案,規模最大的是2017年收購Harman,但三星的購併案似乎並未在市場上掀起波瀾。
我們甚至沒見過世大半導體之後,台積電出手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而相對英特爾卻投資了47億美元,蘋果則是將近9億美元,這之間的差異頗堪玩味,過與不及都值得研究。
三星電子的PE僅有8.5,但台積電是15.9,顯示台積電更受投資人的青睞。三星不如台積電的主要原因,不外就是整個事業體過於仰賴半導體,而半導體又過於仰賴記憶體。至於品牌的價值,過於集中在消費電子與手機的品牌,無法如惠普(HP)、戴爾(Dell)一樣的在國際市場上轉型軟體與系統整合。
無論是元宇宙、低軌衛星等新興的應用,決定遊戲規則的必然是美國、中國,這是台、韓,甚至是日本、德國、印度這些國家很難跨越的天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