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ADI

藍湖策略讀後感(4):雙螺旋結構的產業變革

產業演化有垂直、水平兩個不同的方向,就像是DNA的雙螺旋結構一樣,相互作用也相輔相成,企業如此,國家亦然。專注於垂直深化,固然有利於企業內向的核心競爭力,但卻可能缺乏宏觀視野,甚至失去跨領域、跨業整合的契機。

1996年,賈柏斯重回瀕臨破產的蘋果(Apple),除了維持簡約風格、使用者的親和力之外,硬體製造外包,並以高親和力的軟體整合服務平台,建構更完整的生態系。蘋果的外包策略並不深化垂直整合的競爭力,反倒尋找更多在利基領域具有獨到價值的企業參與,從半導體封測到觸控螢幕、攝影鏡頭都是如此。

這些強勢供應商在獲利之後,各自會去找自己善於整合的領域,失敗者最多是退回擅長的領域,對蘋果的競爭力並無傷害。

在G2對決的大環境中,我們需要的資源愈來愈多,難度愈來愈高,除善用外界力量,台灣已看到難以突破的瓶頸。在前進東協、南亞市場的策略上,台灣可以學習蘋果的經驗,協助各國各自建立自己的生產體系,藉由外包等手段,落實各國的生產基地,但也建構橫向整合的能力,達到共創、雙贏的效果。

在台灣產業演化的經驗中,工業電腦(IPC)業者也是雙螺旋營運非常成功,並且可以高度期待的重點產業。這些業者都以「量身定製」的差異化規格取勝,但也橫向建構完整的產品線,或者透過背後的量產機制,創造更大的效益。

以樺漢與研華這兩家IPC大廠為例,一直被視為IPC產業翹楚的研華,2021年營收不到新台幣600億元,但市值90億美元,本益比高達30,那是因為研華的產品線完整,也知道靠花錢去賺錢,老闆劉克振自己管行銷,最知道怎麼透過花錢去賺錢,不是一味的靠技術賺錢。

樺漢是另外一個典範,樺漢2021年營收將近1,000億元,也許毛利較差,但卻靠著背後鴻海的生產體系,得以在相對量產型的產品上,取得成本的競爭優勢。樺漢與研華兩家公司經營策略大不同,但在雙螺旋深化的過程中,都可能往對方的方向修正,以創造更高的價值。

未來隨著產業往軟硬體整合,應用驅動的方向發展,誰能在「無形價值」上創造更多的競爭力,誰就會是未來市場上的贏家。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