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ADI

走在時代的鋼索上(7/7):其他時代的風險

「永續發展」的概念是滿足當代需求,但卻不影響未來世代的發展機會。從解決溫室效應的目標觀察,國際社會把下一個檢核點放在2030年。歐洲的石油公司更換了企業識別標章,中國以省為單位,在應對氣候變遷上相互競賽,供應鏈走向價值鏈,綠能產業成為新興產業,這些我們都難置身事外。

對台灣而言,ESG不是可以視而不見的議題,因為每一項台灣都可能是生存的關鍵。遠從台灣的地理、氣候條件思考,如何面對2030年開始非常嚴苛的碳排放、碳中和的議題?還有很多已經看得見,可以預期的風險。包括人工智慧(AI)的道德風險、太空戰的危機,更多意想不到的網路危機,但也有很多立即可行的作法。

英國標準協會(BSI)是全球訂定碳排放標準的領先機構,我兩度聽取BSI的東亞總經理蒲樹德(Peter Pu)詳細的講述氣候變遷與風險因應,試著彙整蒲樹德的演講內容,跟大家分享我所知道的未來風險。

台北市的溫室氣體排放有70%來自電力的間接排放,商業部門則貢獻了74%,台北市政府與101大樓合作,針對101可以改善的部分補貼、投資,取得的50%碳權將來仍可應用,而整個台灣現在也有85個減碳或碳中和計畫正在進行中,甚至也有人提議,上市櫃公司的董監酬勞應該與碳排放掛勾。

2020年時,全世界已經有61個國家地區實施了碳定價的規範,初期先以範疇一(Scope 1)、範疇二(Scope 2)界定排碳。Scope 1指的是企業直接使用石化燃料等產出的二氧化碳,而Scope 2是間接排放,主要指的是電力。現在各大企業都在針對相關議題上做出準備。

以蘋果(Apple)iPhone 13為例,這款手機排碳量為64公斤,比超過70公斤的iPhone 12減少許多。蘋果已經宣示,將在2030年達到零排放的理想境界。在歐洲,已經有不少飲料包裝上寫著碳排放的數量。台灣高鐵從兩年多前開始追蹤時每人公里的排碳量是38克,現在已經降到32克。

範疇三(Scope 3)指的是供應鏈合作夥伴的碳排放,據悉針對範疇三的ISO 32210規範將在2022年底推出,永續管理師已經成為熱門行業。

居住正義是所有年輕人的心聲,但國際社會的走向並不是回應他們的吶喊,而是走向更兩極化的發展。我們知道建築業大概貢獻全球碳排放量的20%,但在所有建築相關事業中,鋼筋、水泥的碳排放量最大。

歐洲即將針對碳排放達不到環保標準的建築物,不發給建築執照,加拿大的溫哥華更會從2023年開始實施。對建築公司而言,要從建築物本身擠出「價值」空間幾乎是緣木求魚,一不小心,我們就會步向雙輸的局面。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