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在觀察社會演化時都從B2C的角度出發,期待獲取最大量的共鳴,但這可能是事業的陷阱。基於職業使然,我很自然的從B2B角度出發,探索我與他人不同的觀點,或者擷取最好的觀點為自己所用,而這些觀點經過市場的考驗,引用、沿用的價值更高。最近在閱讀日本語音平台「Voicy」創辦人緒方憲太郎的《聲音經濟》時頗有所得,舉其大者,歸納幾點台灣經驗跟大家分享。
堅持品質、道德標準,B2B的社群經濟更適合長期積累;各種新的工具平台,不僅不會挫傷原本的業務,反倒成為延伸分眾商機的利器;聲音的業務轉換率,因為主持人與聽眾之間的情緒容易共鳴,比其他媒體平台具有更高的回收率,但關鍵是要有明確、具規模與商業價值的社群。
語音節目最擅長的是「認知作戰」,主持人的聲音很容易引起閱聽大眾的興趣與關心,不必是鉅細靡遺的資訊彙整。在網路時代,很多人有資訊成癮症,手機取代了口香糖,據說口香糖的銷售量因此大減。那麼如何滿足求知慾,增加幸福感,適當的時機填補聽眾心靈的空虛,也就該成為網路時代優質媒體平台的經營圭臬。
不管是基於商業或私人理由,很多人嘗試在各種網路平台中成為意見領袖,但要以「聲優」出類拔萃,還得面對工具平台改變時的挑戰。一個網紅要從Facebook轉進到YouTube、Spotify等不斷繁衍的新平台,並不是件水到渠成的工作。
傳統媒體最大的好處,就是除了既有的視聽大眾是新議題初期可以深耕的社群之外,還可以透過這些新的網路工具,無限延伸到新的市場區隔。所以關鍵不是新的網路平台消滅了老媒體,而是媒體經營者不知如何駕馭新的網路工作而已!
不像影像內容需要高成本的後製作工序,「語音」是深具個人化特質的媒體,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就能傳播,更可以深度的展現個人特質、價值觀、生活哲學與體驗。製作語音的時間,只有文字的5分之1,我深信「IC之音」實體世界的讀者對象明確,業務轉換率高,專心經營就可以做到聽眾、廣告客戶、媒體經營者都贏的美好境界。
來自耳朵的資訊比較不會引起聽眾的反感,特別是節目內容與搭配的業配如果在世界觀、產業變革上是相輔相成的,效益更高,而這在電子業裡是顯而易見的。
例如,在廣播節目裡頭談科技公司如何運用雲端服務這樣的議題時,可以在語音節目的前後說明贊助機構,這不僅不會引起聽眾對贊助商的不佳反應,甚至因為贊助優質節目而提升社會形象,而贊助商不能影響節目主持人的內容,這也是從傳統廣播到Podcast這些語音節目都有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