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Event

我們得與地緣政治、疫情共存

2022年,地緣政治、供應鏈緊俏、通膨、疫情這影響國際經貿環境的四大變數中,地緣政治最為關鍵,而供應鏈的緊俏與台灣電子業的關係最密切。

從1991年蘇聯解體至今,大約30年的光景,台灣都受惠於穩定的國際環境,地緣政治的干擾,甚至戰爭離我們很遙遠,也不會被道德綁架,在供應鏈的管理上只須尊崇事業的經營法則。烏俄大戰的影響,不僅僅是放棄俄羅斯市場的問題而已,而是將來在兩極對抗的背景下,如何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烏俄大戰,烏克蘭副總理跟華碩喊話,「科技不是用來支援戰爭的」,哇,如果所有的問題都無限上綱到道德問題,那商業風險會有多高。華碩、宏碁在俄羅斯都有9%的市佔率,或者佔華碩全球營收的5%。我們可以理解,2021年營收193億美元的華碩,要面對的是每年將近10億美元的營收損失。

台灣的NB大廠從無到有經營俄羅斯市場,前前後後花費了多少心血,到最後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對所有公司而言,「地緣政治」的風險可能不是只有現階段的營業損失,而是與俄羅斯交惡、選邊站之後的長期無形虧損。

當航空燃油價格上揚時,航空公司可以透過燃油附加稅,轉嫁將近40%的費用給消費者,其餘則可以透過預購燃油、保險等方式來避險。對航空公司或委運的業者都是可以控制的風險,但「政治的風險」,可能是一著棋,就會讓公司滿盤皆輸。

目前全球疫情似乎有舒緩的跡象,但東亞國家卻在近期出現另一波高峰,整個客運的情況還是很難樂觀的期待。

2021年,桃園機場進出旅客總量是91萬人次,比2020年的744萬人減少87.8%,更比2019年的4,869萬人更是暴跌98%。2022年的邊境管制或許會有些舒緩,但估計也只能有150萬~200萬人的旅客量,離將近5,000萬人的歷史高點有很大的距離,可以想見華航、長榮仍會延續過去兩年靠貨運賺錢的經營模式。

整個趨勢是往國境解封的方向調整,到2022年2月底為止,全球已有超過6成地區放寬了管制,其中以北美的79%比例最高,歐洲是50%,相對保守的亞洲國家僅有41%。儘管日韓新加坡等國家的二劑疫苗接種率已經超過全國民眾的8成,但2022年3月最後一週,全球新增確診病例持續攀高,其中絕大多數是Omicron患者,致死率已明顯降低。

亞洲國家卻面對疫情升溫的壓力,不僅南韓確診人數一度超過60萬人,深圳、上海都在2022年的3月下旬宣布「準封城」的措施,這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也是一大衝擊。北京的GDP總量是人民幣4兆元,深圳也有3兆元,上海規模更大,可以想見封城一週可能對供應鏈帶來的影響。

雖然從2022年開始,台灣就小幅度開放商務客來台,就算7月之後,隔離檢驗縮短成3天,只要是隔離檢驗,就會讓觀光客卻步。台灣的觀光業要恢復一半的水準,那就要期待台灣與中日韓雙向解封,只要中日韓解封,那就有機會恢復50%的客運商機。但航空業者估計,真正要進入雙向解封,大概要等到2023年了!

目前這幾家航空公司的貨運收入佔比超過9成,但要客貨雙軌並進,則要等待各國解封,商務客、觀光旅客都能自由進出國門時才有機會。只是疫情期間,因為隔離之需,機組人員的管理已經超過原先預期的想像。所有的機組人員,在心態、生理壓力都面對極大的挑戰,對於經營管理基層而言,更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我們也會面對更高的管理風險。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