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高科技產業的台灣、南韓,2021年出口分別年增29.4%、25.8%,韓航、華航、長榮在2021年領先復甦,就是靠高達95%的貨運收入,成為全球三家最賺錢的航空公司。從197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浪潮,長於效率,且具有高教育水平的東亞國家,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加上東亞的日本、南韓、台灣都是「島國地形」,中國的生產基地主要也落腳在沿海地區,因此香港、上海、仁川、成田與桃園機場都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全球五大航空貨運機場都在東亞,排名依序是香港、南韓仁川、上海浦東、台灣桃園與日本成田機場。
桃園機場的貨運量,從2017年的227萬公噸,增加到2021年的279萬公噸,無論是出口、進口、轉口都是兩位數字的成長,從桃園機場的貨運量數據,也可以看出台灣的航空公司營收獲利都跟著水漲船高。2021年,華航獲利新台幣93億元,長榮66億元,但韓航折算新台幣約為155.5億元。
韓航與華航機隊結構十分接近,但為何韓航獲利較高?關鍵在於韓航已經購併韓亞航,整個南韓市場一家獨大,其次是韓國接近北極圈,飛往美國、歐洲都比台灣更具優勢,而南韓仁川機場是新的機場,在整個運籌、轉口的設計上,都遠超過桃園機場,這也是台灣在國家戰略布局上更需要遠見的另一個案例。未來,如果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協、南亞,那麼地理位置將會是台灣的一大賣點。
在貨運方面,2021年全球航空貨運量比2020年成長19%,較疫情出現之前的2019年成長7.3%,需求大致已經恢復疫情之前的水準,但關鍵是運能因為疫情影響減少了12.8%,持續屬於緊繃的失衡狀態。航空公司中擁有貨機越多,價值越高,但也有很多航空公司使用客機的機腹載貨,這個部分也貢獻了3成左右的運能。
運量增加最多的是從亞太飛往北美,成長了34.9%,這可能與美國塞港有關。如果考量台灣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經超過20個月都超過50,持續呈現擴張的趨勢,2022年的1月甚至高達56.2%,全球也維持在53%的高檔上,相信未來1~2年內的航空貨運還是處於緊繃的狀態。
在疫情的壓力下,全球航空公司多數虧損累累,只能透過政府補貼與財務重整的手段苟延殘喘。亞洲航空公司中,國泰港龍、日本亞航、澳洲虎航停止營運,債務重組的有馬來西亞航空,資產重組的是越南航空,印尼航空則進入債務協商的工作,而泰航、菲律賓航空、中國海航甚至是破產重整,中國主要航空公司也都面臨虧損擴大的壓力。
所有的航空公司中,唯獨韓航、華航與長榮高唱凱歌,這當然與出口高科技、半導體產品,進口尖端科技設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