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期傳出計劃對台灣晶片課徵100%關稅,此消息引發市場廣泛討論。對此,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認為,全球供應鏈正處於一個變革的十字路口,未來供應鏈可能走向新的「One World, Two Systems」,甚或「One World, Three Systems」體系,最終將取決於美國政府下一步政策的方向以及全球企業的戰略調整。
黃逸平提到,過去的「One World, Two Systems」是指美中貿易戰演變為科技戰後,美國聯手盟友進行出口管制與技術管制,而中國傾全力加速建立自主可控供應鏈,促使全球供應鏈劃分為「China」與「Beyond China」兩體系。
黃逸平認為接下來供應鏈體系將出現兩種可能的新走向,走向一是「One World, Three Systems」— 「USA」、「China」、與「Beyond China & USA」,亦即區分為供應美國市場的供應鏈、供應中國市場的供應鏈及供應其他市場的供應鏈。與先前體系主要的變化是,高關稅下出貨美國市場的貨品需轉移至美國在地生產。例如,根據1月底KPMG對250家加拿大企業所作調查,有48%的業者計畫投資美國並設置營運據點,以服務美國市場與降低成本。
走向二仍是「One World, Two Systems」,但其內涵完全翻轉,由過去的「China」與「Beyond China」兩體系,轉變為「USA」與「Beyond USA」兩體系。對供應鏈來說,美國市場規模大,客戶需求下只能忍痛前往設廠,但在考量生產與運籌成本情況下,需就非美國市場整體考量供應鏈的運作,以擠壓出獲利空間。
拜登(Joe Biden)任內對中國祭出各種的出口管制措施,卸任前更祭出包括、三級列管的AI擴散臨時最終規則、中俄連網車銷美禁令、及擴大先進製程晶片管控等。黃逸平指出,這些持續加碼的管制政策,讓供應鏈確信若要對非中國市場出貨,必須積極建立中國外的生產體系。但若川普的施政重點僅在於透過高關稅強化美國境內生產,而未繼續加大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甚至在部分項目上加以鬆綁,如此一來,業者已為在美國投資費盡心思,在整體投資與營運績效考量下,若無客戶端壓力,將可能繼續倚重中國這個全球最完整、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供應鏈體系。
黃逸平指出,川普2.0或將使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的速度趨緩,影響這些新興國家發展產業的進程,而對這幾年部分未保留工廠已徹底遷出中國的台商與外商來說,恐將不利於未來爭取客戶訂單及與中國對手競爭。這場逆全球化下的貿易博弈中,如何在全球佈局與保護利益之間尋找平衡,勢必成為企業需要深思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