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腳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科技行腳」是DIGITIMES總經理黃欽勇記錄旅行、閱讀、攝影與產業互動的專欄,DIGITIMES希望能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大家分享美好的生活體驗。

台灣在發展人工智慧時的盲點 

  • 台灣在發展人工智慧時的盲點
0:00
0:00
台灣對應用情境的想像力不足、實驗場域流於形式台灣,缺乏有眼光的創投願意早期投入,一些投資金額較大的創新投資案,很容易找到中國資金的影子,台灣的新創企業,可能在長大成人之前,便已經「嫁為人婦」了,台灣要發展人工智慧確實難上加難! 但難上加難,並不是意味著我們毫無機會,關鍵在於「策略思維」,我們是從Top-down的角度思考技術突破,還是從Bottom-up的方法尋找解決之道呢?

李開復說,AI是工具,科技不是問題,是我們如何使用科技而已;我完全贊成,所有的科技都不可靠,唯一可靠的是學習新科技的能力。既然是這樣,任何時候都是台灣啟動人工智慧相關應用的好機會,任何產業與事業方案都有可能導入人工智慧,這就無所謂早或晚了,關鍵在於「越早越好」!

但台灣可真的是毫無機會?或者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衡量人工智慧的應用呢?我不是無不知的智者,但我知道,發展產業要善用自己的優勢,不要成為「失根的蘭花」!李開復講的有道理,但真的完全適用於台灣嗎?

發展人工智慧,如何善用「黑洞」,又避開「黑洞」?

李開復點名七大網路黑洞公司,包括谷歌、臉書、亞馬遜、微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擁有不與大眾分享的大數據,他們也擁有發展人工智慧最龐大的資源與機會。從這個標準看,台灣機會渺茫,這與全球189家獨角獸企業,76%來自中國、美國兩個大國沒什麼兩樣。但我們如果從專長領域發展人工智慧的創新應用,台灣會完全沒有機會嗎?

就像媒體經營一樣,別跟臉書較勁,避開臉書,厚實自己的半畝三分地才是正途。其次,這也跟價值觀有關。我們可以讚美七大黑洞的成就,但以台灣的實力,很難建立平台,但卻可以讓「人工智慧」無所不在。

我自己的經驗是,我在經營媒體時,善用了電子業分眾的讀者,盡可能的理解每家公司、每個客戶的閱讀行為,這讓我在有限的市場上,取得相當優勢的競爭地位。我們公司不大,不到200人,但讀者資料庫的掌握,卻讓我「獲益良多」,而我們的下一個階段,可能就是「人工智慧」的應用!

事業該求「大且強」,還是「精而美」?

如果台灣的人工智慧事業,只從自己的專長角度出發,也許您會說,這樣做得了大事業嗎?也許有點難,但如果台灣這種方式可以遍地開花呢?如果知識型服務業都能掌握客戶數據,並進而提供深化的服務,人工智慧將為我們所用,而不是斤斤計較於這家企業到底值多少錢?

追求「大且強」,是傳統工業時代的思維,但「精而美」卻是智慧應用、物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心訣。

反問一個問題,如果台灣有一個Google或者是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對台灣的價值是什麼?他們能只服務台灣人嗎?會雇用很多台灣人嗎?賺到的錢、市值會是屬於台灣的嗎?這樣能不能帶來一個更平等、美好的社會呢?

我明白一個道理,盡可能「生根」,讓所有的科技發展都為我們所用。我不追求一個獨佔的事業,但樂於看到遍地開花,相互學習的社會。

遠來的和尚不見得有惡意,但他們很難讓自己融入為台灣人!